「小招」的緊密攻擊 ——《辛酉刀法》詳解(2)

背景說明

        《辛酉刀法》的結構,基本上以三個「退勢」為界線,分成了三路組合。

        在第一路中,出刀後先以三個防守的動作開始,用意十分明顯:讓士卒不要一廂情願以為「只有我打人,沒有人打我」,而該先做好防禦的準備。命只有一條,在戰場上我們挨不起任何一次的疏忽。

        在建立起防禦的意識後,接下來才能練習攻擊。所以第一路接下來便是「向前擊賊」與「進前殺賊」二勢,這正是攻擊方法中的「小招」與「大招」。

從「向上防賊」到「向前擊賊」的轉變。在建立起防禦意識後,接下來才能練習攻擊

《辛酉刀法》與《劍經》的關係

        在談「向前擊賊」與「進前殺賊」二勢之前,我們先要注意一點:《紀效新書》完整收錄了俞大猷將軍的《劍經》內容。由此可知,戚繼光將軍必然亦採用了《劍經》的方法訓練士卒。

        雖然坊間普遍視《劍經》的內容為「棍法」而非「劍法」,但我認為《劍經》所言其實是「兵器對打的通則」。通篇談「棍」,是視「棍」是初基訓練用具,勝在操作時較安全,並且可以作對打練習;但「劍」才是終極的殺敵用具。而「劍」既是終極,則以此環視其他兵器,亦只是斷取劍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

        這一看法,可從俞大猷將軍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中略得印證:

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摘要

        初教,各令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為〈總訣歌〉八句,使其知所持循。曰:

        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

        一砍一挑,渾身著力。砍後即鑿,破虜無敵。

        約教二月之後,已知大意,則擇其足之便利者為牌手,力之強者為大旗手、為叉手,手之便利者為鈎鐮及長撥刀手,其餘為鳥銃、神槍、短撥刀手。各習二月之後,則攻擊之法得矣。


        因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劍」兼有一鋒兩刃,只須將「一打一揭」的棍法來操作劍,便能提升為「一砍一挑」的斬法。反之,將「一砍一挑」的「劍法」套用到各種兵器上,也同樣是適用的。

「向前擊賊」的動作取決於步法。與「一砍一挑」的來回頻率一致,才能做到「前一擊、左一擊、右一擊」的連續擊打

「小招」:一砍一挑的攻擊法

        而在《辛酉刀法》中所謂的「小招」,正是俞大猷將軍的「劍法」,亦即「一砍一挑」的回來式打法。

        何以斷定這是「一砍一挑」的動作呢?這得透過《武藝諸譜》的描述,指出「向前擊賊」時步法以「一步」(上兩足)為一擊,可見攻擊的動作取決於步法,這是與「一砍一挑」的來回頻率一致的。

        而且這種「小招」的打法,是讓刀發動至定點便即剎停,再作反方向的發動。如此能讓刀身維持在身前,防守得較嚴緊。若非這樣的來回發動過程,實在難以做到「前一擊、左一擊、右一擊」的連續打法。也就是說,「向前擊賊」由步法來主宰出刀的密度。

        「向前擊賊」作為套路中的開首一擊,指出在對敵之初宜先用「小招」。因為對手在遠,而且已做好迎戰準備,自己在沒有優勢之下若貿然用「大招」,一擊未能得手,便會中門大開,十分冒險。

向前擊賊勢:回身進一足,作向前擊賊勢一擊。 ——《武藝諸譜》

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 ——《武藝諸譜》

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又一擊。 ——《武藝諸譜》


Note: This series was written by master Wei Shuang Ling (韋雙翎), who has kindly permitted his works to be freely shared as long as credit is given and links to the original articles are provided. Unfortunately, his old blog went defunct and he has not reupload his articles elsewhere, so I can only link to his YouTube channel instead.

Other articles in this series include:

「小招」的緊密攻擊 ——《辛酉刀法》詳解(2)

Random Quotes & Trivia

GREAT MING MILITARY © , All Rights Reserved. BLOG DESIGN BY Sadaf F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