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This series was written by Avalon HEMA Guild based in Hong Kong, reproduced here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 articles are posted on their Facebook page.
最近筆者工作的實驗室比較忙,所以這最後一部分遲遲未能完成,還望見諒。吳殳劍訣系列最後一篇文,寫得稍為有點亂,但希望大家喜歡。
前言
終於來到了本文的最後一個章節,本來這篇文只打算解說吳殳的劍訣而已,但在我寫下第一部分之時突然有了把這文拓展的想法。史實性武術在亞洲還在發展中,而因為史實性武術本身是從歐洲傳入,歐洲武術文獻的數量多、參考資料齊全,故現代習者多專注於歐洲武術系統的還原與研究。中國武術的文獻多以槍棍等長兵器為主角,刀劍之流記載少而疏,技術又多不全,也難怪投入心力於中國武術研究的人少之又少,這少數人中又多是本已有現存門派根底的朋友。
中國劍劍制簡單、樸素,很大部分是為了日常隨身方便攜帶,而中國歷史上又少有與外國的戰爭(這兒說的少是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武藝大多服務於軍事,故槍棍二術流傳極廣,研究極深,就連副武器的位置也被刀給取代。留給我們的就只有對技法零散的記述以及現存門派保留的套路,可惜現在的武術門派訓練體系多以套路為主,對於對決需要的距離、節奏和判斷等非技巧類技術提及極少,缺乏有效率的訓練方法,套路中又偶有花法。中國劍的技巧還原看似已然走到絕路。
總要有人種樹
先說一個毫無新意的結論:若想中國劍回歸到其技擊的本源,對打是免不了的,沒有對打的試驗,我們說的所有劍理與技術只是空中樓閣。但這僅是問題的第一層,在筆者看來,中國劍技擊化現正面臨的問題有二:劍制帶來的劣勢和訓練流程效率不足。
中國劍劍制簡潔,說白了就是被動防禦不足,偏偏現時大部分的門派多以追形截脈為主,追求在對方攻擊之時反攻對方的持劍手,但當你面對的是一把軍刀之時,那種絕望感相信習慣對打的朋友都會明白。可中國劍現時習者稀少,你想找到一個和你一樣拿中國劍的對手可謂大海撈針,你不和軍刀或是隨身劍之流對打便只可以回到角落和自己的影子對打。這樣的環境對於新人進場困難至極,沒有比對手好出不少的距離感和對技巧的純熟程度你連和對手五五波都有難度,試問一個剛開始練劍的新人在這樣情況下又可以堅持多久?另外,中國劍刃長偏短,對上上述的劍種,被動防禦,攻擊距離都是劣勢,若非對中國劍情有獨鍾,新人為何不去練習更容易上手的劍術?其實,只要習者的數量足夠,這個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畢竟,只要雙方都以中國劍對決的話,那劍制導致的問題便會因雙方都面臨同一個困境而被抵消。但世事往往不如人願,劍制的問題不過是枝葉,真正的根本問題遠比武器上的差距更難以處理。
假如你願意接受中國劍在形制上的弱點,也不在意對打時的劣勢決意要在中國劍的道路上前進,那麼你將要面對的是中國劍的訓練體系不夠成熟的問題。不知從何時開始,一門技藝需要十年八年的苦練才能看到成績成為了一件自豪的事,彷彿若你的系統可以在數週或是數月內速成便代表你的系統深度不足。若果你去一間劍擊學校,而教練跟你說這門運動要練五年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對抗,我想你下堂便不會出現。進步的速度不單單是系統深淺所致,更大部分來自訓練方法的好壞,此處所說的速成不是精通,只是讓學生擁有對打的能力和基本的技巧。過去的練習方法再精妙也比不上現代運動結合人體工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訓練方法,這是時代和科學的進步,偏偏很多流派就連最簡單的專項訓練;即把一個招式或是戰術的其中一部分抽出來練習也還未做到。究其原因皆是對於自身系統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教招式」的層次。失去了戰術和對對決加以沙盤推演的方法論,我們最多只是在收藏招式而不是在學習某系統的劍術。當然,我們可以直接引進歐洲武術的技法和練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像英式軍刀如此百搭的系統,基本上只要全盤採納便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可那樣的話,我們手中的劍還有意義嗎?拿着中國劍,用着軍刀的三四五防禦三角,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既然前人已為我們留下大量的技法,我們何不把自身所研究系統的身體操作和技術系統化,為後來者留下一條寛闊的康莊大道?能夠把一門武術系統化以令學生在更短時間看到成效,非通達該系統者不能成事,若能夠批量化訓練出合理水平的劍士,那對後來者來說,學習中國劍的誘因便大了不少。
史實性中國武術的路還有很長要走,不論是把技術系統化或是把訓練過程高效化都還處於十分初步的階段,但不改有志之士在這條艱辛的路上不懈努力;
六藝武學 的詹教練和 二刀流的刀鞘
的薛前輩都是在各自系統付出大量心血的人,他們的研究起碼為筆者提供了不少思路。在對中國劍有興趣的人寥寥可數的現在,中國劍需要的不是能打的高手,而是可以為後來者留下路牌的先行者。鍾情中國武術的人無論中外都不缺,如果我們真的可以完善中國劍的教學方法,那距離人人可以找到練習/對打的中國劍夥伴的日子,應該不遠。
Other articles in this series include:
神龍見首不見尾 — 中國劍到底哪裏去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