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見首不見尾 — 中國劍到底哪裏去了?(1)

Note: This series was written by Avalon HEMA Guild based in Hong Kong, reproduced here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 articles are posted on their Facebook page.

劍是劍,亦非劍,非劍之處是真劍

        「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煞漁陽老劍仙。」

        出自手臂錄的這四句話只要是對史實性中國武術有過研究的人都會認得,吳殳將其收錄在手臂錄的後段諸器篇中。諸器篇是吳殳對除了槍以外的兵器加以說明及評論的篇章,其中包括大棒說、狼筅說、竿子說、藤牌腰刀說、叉說、雙刀歌、劍訣和雙手刀的單刀圖說(當然,槍還是最強的),其中緊隨在劍訣之後的便是這四句後劍訣。既是後劍訣,在這之前當然先有劍訣,本文的第一部分;演譯吳殳劍法所用的文本便是劍訣(筆者按:篇幅關係,引用到吳殳槍法的地方在本文中不會加以解釋)。先上原文:

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 

長兵進退手以神,短兵進退須足利 

足如毚兔身如風,三尺坐使丈八廢 

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遲遇劍仙

劍術三門左右中,右虎中蛇左曰龍

手前身後現刀式,側路左進龍門亟

身前手後隱刀式,側身右進虎門易

兩勢用手身誘之,彼取我身手出奇

黠者奇正亦能識,捨身取手主反客

我退我手進我身,左翻右躍如獅擲

虎躍不入龍,龍翻不入虎

龍翻虎躍皆蛇行,直進當胸不可阻

左右進退有虛實,六法相生百奇出

彼退我乃進,彼退有奇伏

彼進我亦進,彼進乃窮蹙

撲身槍尖迫使發,死裡得生坐鐵屋

嘗以我矛陷我劍,矛多虛奇劍實戰

當其決命爭首時,劍短矛長皆不見

自笑學兵已白頭,初識襄中三尺練

        吳殳的劍法,據其自述得自於一位名為漁陽老人的人物,應該是純粹的劍法,並不是石敬岩那種以槍法入諸器的打法。但從上文劍訣和後劍訣中,我們可以對吳殳所描述的劍法得出以下的結論:
  1. 吳殳的劍法以槍為假想敵
  2. 劍的變化以手臂為核心
  3. 劍術的步法比手法重要
  4. 劍術的基本戰術為左/右方的佯攻,後從中門直刺
  5. 在和槍的較量上,劍方應當捉住對方的實際攻擊打入
  6. 劍的勝招以刺為主,但砍斫仍然重要
  7. 以持劍手為引誘,當對手攻擊我方持劍手之時把持劍手拉出對方的攻擊範圍同時進入對方的距離內
        吳殳劍法之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法門是斫削粘桿,意指斬擊對方的槍桿使對方可做的變化減少令我方有足夠的時間跑入對方的內圍。有趣的是,後劍訣明確表示劍術的重點在於直行直用,這和大部分現存的中式劍術流派不同,現在的中式劍術大多講求防守時步法向左右偏移,從對方的左或右進攻以增加對手防守所需的動作。雖然直行直用的戰術在普遍的中式劍術中並不常見,但對於筆者這樣有着現代擊劍背景的人來說,直行直用其實十分合理,尤其面對槍這樣靈巧又變化多端的武器,攻擊距離的差距令到左右迂迴的步法只會讓劍方的破綻更大。

        吳殳認為劍對槍時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槍的變招太多,如果誤把對方的假動作視為真正的攻擊並進攻,對方仍然有足夠的空間變招和反攻。故此應當撲身槍尖,闖入對方的攻擊距離,如此就算本應是假動作的佯攻都會因為攻擊距離的壓縮而令對方無法變招;假的便變成真的了。這種壓縮距離令對手無法變化的打法和吳殳的槍法極度相似:「順之不如誘之,誘之不如逼之。」先不論吳殳所述的劍法是否真的是漁陽老人所傳或是其假托漁陽老人所創,但在逼迫對方作出攻擊這個戰術取態上,吳殳的劍和槍的確有很大程度的重疊,畢竟以當世的標準,吳殳所傳的槍法為短槍,無論是遊場或戰場,面對的都是比自身長的槍,所以在吳殳的槍法之中會要求習者在革開對面的槍時不退或是反進一步以逼迫對手。

        斫削粘桿的劍法除了在劍對槍的情況可用,更被吳殳直接嫁接到單刀(即雙手刀)的技法裏,其在單刀圖說中表明單刀圖說中所論述的斫削粘桿之法是得自於漁陽老人的劍術,只是技術的執行工具由單手劍變為雙手刀。

        看到這裏的你,想必都會有一個問題:這套劍法在劍對劍或是劍對刀的情況下可用嗎? 

        從結論說起,可以,但並不是直接把斫削粘桿直接搬到劍對劍的情況。之前的文章筆者說過,使一個系統可以獨立在其他系統之外的不是他的獨特技法,而是其獨特的戰術取態和身體操作。要讓吳殳以斫削粘桿為核心的對槍用劍法在現時劍器對打的情況下能用,我們首先要問:吳殳為何選擇斫削粘桿和吳殳劍法的身體運用有何特點?幸好,這兩個問題在吳殳的著作中都找得到答案。

        吳殳認為,破攻勢輕長之器;避其虛而擊其實,破攻勢短重之器;避其實而擊其虛。槍被分類為輕長之器,故以斫削粘桿制住對方實際進攻的一槍,便可以令對方無從變化,繼而攻入。劍器輕清,所以在吳殳的理論之中,我們應做的應是避其虛而擊其實,結合劍訣中的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我們是否應當處理對方的持劍手?如現在流傳的劍術一樣在對方攻擊的時候反攻對方的持劍手?筆者認為這樣的想法在吳殳系統之中並不可取,對方的持劍手雖是變化的本源,但吳殳要求直行直用,直行直用的時候截擊對方的持劍手,面對深打進來的攻擊或是侵略性很強的對手容錯率太低,做成互擊的機會太大。反之,我們應當以斫削之法截擊對方的中至強劍身的部分,而後順對手的手臂而入,向其中門一刺(實際的操作方法之後會拍影片講,簡短版將會免費公開,完整版會放在 Patreon,那裏每個月會出一條史實性中國武術的教學)。

Other articles in this series include:

神龍見首不見尾 — 中國劍到底哪裏去了?(1)

Random Quotes & Trivia

GREAT MING MILITARY © , All Rights Reserved. BLOG DESIGN BY Sadaf F K.